2010年12月14日 星期二

能力34--傾聽,讓關係更親密

在聯絡簿上的短文中,發現有位孩子總是殷殷企盼家長的到校參與,但家長的缺席總是讓孩子失望,而這孩子因優異的表演天份,而被蘇老師發覺,當這孩子參與大小型的表演活動時,卻仍不見家長到場鼓勵的蹤影,使蘇老師覺得-父母應竭盡所能在此階段陪陪孩子,讓親子關係更密切。

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女士曾說:「越感受到父母的愛,孩子越受教。」不管父母再多的不是,孩子在兒童時期總是引頸期盼父母的參與與陪伴,在受挫時給予支持,但不是忽視;在獲獎時給予鼓勵,但不是認定理所當然。孩子的潛在學習,是父母影響孩子最大的方式之一,父母待人處事的經驗看在孩子的眼裡,將內化成孩子自身的價值觀,若此時父母不參與孩子的一切,等他進入青春期時,同儕或外界的力量將大於父母,屆時陳瑞事件恐再上演。

2010年11月17日 星期三

能力32--要學會默默付出

文中小豪因為垃圾的問題,跟老師提出班上有同學沒做好資源回收的工作,蘇老師提出三種解決方案:
一、由老師自己親自處理(費時)。
二、有人「默默付出,貼心、善良的去清洗乾淨並做好資源回收」。
三、提出的人拼命的問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

最後小豪選擇第二種-默默的去付出。當然初讀的時候,最終的結局很溫馨,可是其實在真正的教學現場,我覺得還是得針對問題的初端來探究,並建立正確的價值觀與行為,才能讓小朋友知道與分辨對錯才是!!

2010年10月22日 星期五

能力31--學習態度要積極

台灣在傳統只追求標準答案的教育模式中,搞壞了很多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樂趣,看到了孩子害怕自己講出來的答案是錯誤的而不敢發言,那付欲言又止的樣子,想起自己過去的求學經驗中何嘗不是如此。
然而現今社會孩子的學習環境充斥著各項的誘惑,電視、電玩、電腦,若不能引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如何叫他要有積極的學習態度,一個害怕挫折,害怕犯錯的孩子如何能從探索、發現中得到學習的快樂?
因此老師如何跳脫標準答案傳統窠臼,如何從孩子錯誤的答案,看出他的努力給予肯定,再從中引導他下一步的探索,先培養出他學習的興趣,才能導引出積極的學習態度。或許有些人會覺得這些是理想的空談,但是與其空談不如動手試試看,再做修正會來得有幫助。
試著回想,孩子因你對他某種行為的肯定之後,臉上充滿自信和躍躍欲試的那神情,不就是我們要的積極的學習態度嗎?如何把這個方式運用到出神入化,就是未來教師的專業囉。因為這是電腦所無法取代的。

2010年10月11日 星期一

能力30--要學會讚美-跟五個人說好話

一句好話,包含了說話者無比誠懇的心意,可以讓聽話者心情高興一整天,所以要多多讚美別人。記得中學時,國文老師曾提到八字箴言「逢人減壽,遇貨加價」與人交談時,多多讚美對方年輕,若論及貨品不妨多提高些許價格,雖是違心論,但善意的謊言,能讓聽話者心情高興一整天,何樂而不為呢?

請提出您的看法及寶貴的意見,謝謝大家。

2010年10月4日 星期一

能力29 累積不同的體驗──去跨年吧

上班,下班;工作,放假,週而復始,似乎是現代人唯一的生活方式。老師們如此,學生們又何嘗不是如此?我們學校位處偏遠,家長們除了工作,還是工作,連放假的時候都少有,我們的孩子在生活的體驗上比其它地區的孩子來得更少。因此,學校的責任就更重了。這兩年多來,個人對於學校推行的體驗學習深感認同,城鄉交流、控窯、健行都是我們曾做過的方式,不知道大家對於這些活動有什麼樣的看法?我們還能多做些什麼?請大家發表自己的看法,感謝。

2010年9月29日 星期三

99學年度上學期讀書會再開~~~

本學期讀書會排序如下:
10/3~10/16     能力29      林國芳
10/17~10/30   能力30      張金火
10/31~11/13   能力31      鄭英信
11/14~11/27   能力32      李重嶢
11/28~12/11   能力33      鍾仁貴
12/12~12/25   能力34      魏瑋婷
12/26~1/15     能力35      陳永龍
1/16~1/29       能力36      蕭美玉
麻煩導讀老師,利用時間於期程開始時2天內發表文章,並提出一個問題,其餘同仁則上blog針對問題提出回應。

2010年6月20日 星期日

下學期的讀書會如何做?麻煩大家提供一下意見吧!!

沒有經過充份的思考,就做了這樣的決定,搞到最後自己吃不消,又增加了大家壓力,深感抱歉。為了下學期能做得更好,希望大家提供意見,做為修正的依據,謝謝。

2010年6月18日 星期五

能力28:要記得微笑

在能力24:大笑三分鐘文章中,曾提到,笑能讓人解憂悶,讓人心情愉快,我也提出「請你展開眉心、揚起嘴角、眼角,來個真切、愉快的微笑運動」,當看見別人在笑的時候,自己也會跟著笑;當看見別人滿臉怒容時,腦中關於憤怒的神經也會跟著興奮,因而失去理性,也隨著火冒三丈。

雖然生活是如此瑣碎、煩人,以致於我們忘了笑容;也雖然在苦悶的心情中要保持微笑,是件極困難的任務,但還是請你努力擠出一點笑容,揚起嘴角、眼角,展開眉心,一個不經意的臉部動作,可以讓你在情緒管理方面獲益良多,讓我們來發動一個「微笑運動」吧!記得每天都要微笑喔!

能力27:要懂得感謝─體驗媽媽懷胎十月

在生命教育的活動課程中,經常會舉辦一課「大腹便便」的活動,讓孩子們去體驗孕婦的辛勞,讓他們試著去感受一下母親懷孕時,有多麼不方便。當了父母才知父母的辛勞,沒懷孕過的人,永遠體會不到媽媽的辛苦。

現代少子化時代,小孩子都是父母的寶,如偶遇小孩子不聽話,總是自我安慰─青少年時期的叛逆期吧!導致有些青少年不懂得感恩,不懂得孝親,甚至發生家庭悲劇,所以我覺得讓孩子去感受一下,母親懷孕時的不方便,進而從「玩」的意境中,提升到「深刻體認」的層次,是蠻有教育意義的,你覺得呢?

2010年6月15日 星期二

能力26-無論遇到再大的困難,都不能放棄自己

此篇中蘇老師跟主角的學生說:「你這些行為,就是在放棄自己。讀書不是為了爸媽,也不是為了老師,而是為了你自己!你想過之後想要做什麼嗎?」

主角學生也跟自己說:「老師沒有放棄我,所以我也不可以放棄自己」。

「孩子沒有學好,是教師沒有敎好。沒有不可敎的孩子,是我們還沒找到適合他的方法」。我想,蘇老師和這位學生都很幸運,因為彼此都沒放棄對方。教育需要的是「實踐」,而不是夸夸其言的討論;教育也需要「等待」,在學生心理的種子也需要時間與關心的溫潤;對學習低成就或是邊緣學生教學上或有挫折,但教育工作者沒有絕望與停止付出的權利。「無論遇到再大的困難,都不能放棄自己」-對於學校的每份子而言,都是具有相當激勵性與鼓勵性的教育箴言!!

能力25-帶著快樂放學去

此篇藉由放學時與班上各路路隊長的猜拳,儘管每次總會有輸贏勝負,但最主要的理念就是引發學生每日的「期待」與「好勝心」,讓學生「先贏了這把再說」!

當中蘇老師說:「我希望我的學生放學時,都能帶著比較快樂的心情離開學校,將學校變成是一個歡樂、明亮的印記」。

我想,學校是一個充滿「歌聲、笑聲、讀書聲」的環境,也是讓學生「知書、達禮、展歡顏」的教學場域,更是一個創造「希望」&「價值」的產出單位。讓學生快樂的到來,快樂的回去,應當是身為教師最適意與努力的目標!!

2010年6月7日 星期一

能力24:要學會解壓──大笑三分鐘

同學小傑的媽這麼說著蘇老師是位有創意的老師喔!大笑三分鐘也是功課呢?
蘇老師在第二次段考後為了舒解孩子們承受的太大壓力所想到的點子,
蘇老師說:大笑之後,我希望他們能把所有的壓力、不愉快甩開,然後,重新再出發!
有學生大笑三秒鐘就領會只要笑一笑,沒有什麼事情大不了!真是有慧根耶!
有學生認真大笑了三分鐘,雖然有一點瘋狂,但是應該有解放到那顆小小的心靈!真好….
現代社會不論大人、小孩都面對不同的壓力,教孩子最簡單舒解壓力的方法,不論在現在還是未來,都可以讓孩子受益無窮。
前些日子新聞報導笑能解憂鬱…常笑能使人心情愉快。希望大家能常常笑三下!,想想是否也可能安排一下時間好好給它笑個夠....

能力23:要誠實

蘇老師在這一篇所書寫的是如何處理說謊及偷竊這類的偏差行為,
一次是學生掉了將近1000元,錢是老師先墊了,然而過程中;有老師相信孩子們;無法懷疑他們的掙扎;有小孩及家長及學校溝通的無奈。.
一次是一為學生的物品連續被惡意破壞,寫小紙條自白,沒有人反映失效;最後在蘇老師經驗中幾經確認後花了一整天的時間,終於讓孩子說出了真相;過程中,孩子因為害怕連續編了四次謊言,師生之間透過這一次交流,蘇老師教育了孩子說謊不好受的感覺;誠實勇於認錯改過後生命的光才有機會照進來。
誠實,是孩子人格教育中很重要的課題,對於容易說謊的孩子,如何去改變他,是一件非常棘手的問題,如果你另有絕招,是不是也分享一下……

2010年5月31日 星期一

能力22--最熱情的表達─老師請用拖鞋

  本文提及班上學生們用最熱情的態度,歡迎每位授課老師的前來,總是前仆後繼爭先恐後的抓老師的拖鞋,搶著要蹲下來,說一句(老師請用拖鞋)並給老師穿,更熱情的則是自創(老師請用拖鞋,老師您好帥,老師您好聰明,老師我愛你。)歌曲歡迎老師,足見老師們的魅力,學生們毫無保留的熱情。

  從本文中可以了解蘇老師和學生們感情之深厚,學生們用最熾熱的話語來歡迎老師前來上課,甚至親自奉上拖鞋,唱起老師我愛你。足可見蘇老師在學生們心中的分量與熱愛,蘇老師和此班級所建立的感情之深厚,可見一般。

  最完美的老師要剛柔並濟,既要扮演他們生命中最威嚴睿智的長者,同時也要與他們做可談心交流的好朋友,一個班級唯有學子們與導師維持良好的互動與分享關係,這個班級才能如無止盡的活泉,源源不絕的激發出美妙的智慧寶藏。

能力21--學習跟音樂交朋友

  本文旨以鼓勵校內教師,讓孩子們與音樂作朋友,可在進行國小的授課學習之外,另以播放古典音樂,施行音樂教育,做為緩和嘈雜環境及緩和教室因考試壓力而蔓延的緊繃氛圍。讓孩子們愛上音樂,因為音樂變得凡事懂得包容謙遜,因為熱愛音樂而學會善用音樂釋放自己的壓力,陶冶自己的性情。

  另外蘇老師也提及自己的妻子因到國外學習音樂,了解到了其他國家對於古典音樂的重視及培養,反觀台灣對於古典音樂的漠視與陌生,家家戶戶對古典音樂總是望之卻步,孩子們只聽流行音樂,沒有機會接受古典音樂的薰陶。鼓勵教師可多撥放古典音樂,優美及深富意涵的旋律,讓孩子們可以學習熱愛古典音樂。

  最後是蘇老師最核心的呼籲──真正的藝術,應該是將這些經典音樂,隨時融入在我們的生活當中,而不是只存在音樂課本。這句話講得非常好,應該要多讓孩子們融音樂與課堂所學於生活當中,快樂的聽音樂,健康的成長,因為聆聽古典音樂的優美與了解其背後基本的古典文化,而讓生活更加的美好有意義,更有動力與活力去面對生命中每一天的美好與快樂。

2010年5月21日 星期五

能力20 別小看自己─煮一道菜給家人吃

現在很多孩子由於過慣了「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一切有父母伺候得好好的,「只要把書念好,其他的都不用管」,不少父母都體貼設想,只求能「代子弟服其勞」的心態,父母對孩子的過度保護,無微不至的照顧,捨不得讓他們做家事,這樣反而剝奪了他們學習、成長的機會,以至於在一些生活自理能力的技能方面便無從學習了。所以「灑掃應對進退」更顯得重要。因此我覺得落實生活教育,是孩子在學校知識學習外更要重視的學習活動。

蘇老師出的功課是讓學生們回家「煮一道菜給家人吃」,讓孩子學會認知「做家事」體驗學習,不但可體會父母平日為自己打點三餐、洗手做羹湯的辛勞,更在自己做的菜餚完成上桌的那一刻,孩子們都覺得好有成就感,吃一口更是覺得美味無比!孩子懂了:「原來做菜真不簡單,每道菜都包含了煮菜人的用心及愛心!」。

不要小看一件小小的家事,給予孩子機會學習,藉由做家事,孩子不但能親身體驗生活方式,更能學會自動自發、責任感、懂得自我打理、自我照護的能力與態度,無論是「灑掃應對進退」,或者「待人接物與處事」,都是需要不斷營造機會,讓孩子從習慣中學習而變成自然而然的觀念養成。

或許在學習的過程中會發現孩子較缺乏自信,如果能掌握自己的優點及長處,更能發揮自己所長,增加自信。「煮一道菜給家人吃」讓所有的孩子都有成功的經驗,也彼此分享體驗「煮菜」的過程與樂趣,更加肯定自我,「學習就是生活」。

能力19 學會窩心

蘇老師摸索出小凱這孩子的特殊性,所以收起較嚴格的管教方式,反過來用軟性語調來跟小凱對談,跟他開玩笑,跟他聊心事,蘇老師也常在課堂上公開稱讚小凱的轉變與細心。其實,對於蘇老師的稱讚與肯定,讓小凱從具體的鼓勵與讚美中增進對自我概念,肯定自己。

「窩心的小凱幫老師蓋被子」,雖然這只是一個小小的動作,卻讓蘇老師感到很窩心,而透過小凱如此窩心的舉動,不僅讓班上的孩子學會如何看到他人的優點,懂得讚美別人,體貼別人,溫暖別人,進而「也懂得欣賞自己的特點」,也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與眾不同的特點」、我想不管是誰,能看到孩子有這種程度的關懷,是很窩心和欣慰的事情,懂得處處為他人著想。有一本書─「好孩子都是鼓勵來的」,內容也是在敘述:在鼓勵中長大的孩子,充滿信心;在激賞中長大的孩子,懂得尊重。所以,別吝惜你的讚美、鼓勵,讓孩子在快樂的氣氛中,自信的成長,千萬不要讓一句惡話,抹煞了孩子一生。

我想:能發自內心讚美孩子,即使一句簡單的肯定和鼓勵,也會讓孩子充滿自信。當孩子知道自己是最棒的,是獨一無二時,我們可以感受到他的自信,孩子也更有勇氣面對各種難關,發揮更大的潛能,走出自己的路!「愛」就是懂得「用心」灌溉與孩子一起成長。因此,永不放棄的堅持與關心,才能協助孩子找到應該屬於自己的青春色彩,才能讓各自的優點、潛力被發現。

2010年5月17日 星期一

能力十八:要會打掃-水球肉搏戰

古人在生活教育上,認為先學會「灑掃、應對、進退」,再開始學認字讀書,揆諸當今社會,卻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了,從小父母總是打理好生活瑣事,就怕孩子讀書太辛苦,捨不得讓他再分擔家務,讀書彷彿成了孩子唯一要做的事,日子一久,也就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只會讀書的孩子是無法適應當今瞬息萬變的社會。

進入學校教育,有些孩子連掃帚怎麼拿都不知道,不懂如何正確使用打掃工具,自然無法掌握打掃的要領,經常是邊掃邊玩,隨意揮個兩下,就敷衍了事,有句閩南語俗諺:「洗面洗耳空,掃地掃壁角」,從打掃的態度可以看出一個孩子勤勞或懶散,做事的細心程度。學會打掃是生活教育相當重要的一環,也需要老師的指導,特別是打掃廁所,幾年前臺北市公立學校廁所委外打掃的新聞,曾經喧騰一時,「學生該不該掃廁所」引起討論。

將孩子視為苦差事的打掃工作,轉變為一場遊戲或比賽,過程中充滿歡笑聲而非抱怨聲,是蘇老師高明之處,不管是拖地比賽或者水球肉搏戰,都可提高孩子的熱忱與興趣,只要稍動腦筋,換個方式,學生也能在「玩樂」中完成打掃的任務。學校三項生活競賽中的「整潔」,也是可行的策略之一,在榮譽感的驅使下,大家共同努力維護校園環境的整潔。例如:舉辦「五星級」廁所的票選活動,將打掃廁所的工作變成一項榮譽競賽,可以帶給孩子成就感,我想或許孩子能夠更樂於打掃。

討論議題:
1.你認為學生該不該掃廁所?
2.如何落實生活教育中的整潔活動?

能力十七:學習打敗「害怕」,改變害羞的自我

早熟的小伶,思考著生命存在的意義與價值,明白不能只是一味接受同情與幫助,要懂得感恩與回饋,小小年紀,能有這樣的思維,實屬不易。鄉土歌謠比賽是她生命的轉捩點之一,要改變害羞的個性,站上舞台高歌一曲,相信必下了很大的決心。失敗與成功的差別,就在於你願不願意踏出那一步,相信自己,就會帶來無限的可能。

這次比賽,另一個意外的收獲,班上因此凝聚一股溫暖而支持的同儕力量,朋友間的情感交流也真誠顯露,令人讀來為之動容。沒有同學一旁的鼓勵與打氣,小伶也許會打退堂鼓,臨陣退怯,這份逐夢的勇氣在加油聲中點滴累積,成就了在舞臺上唱出自信的小伶。難能可貴的友誼,帶來最正向的能量,同學的心緊緊聯繫,在愛與關懷的氣氛下學習成長,孩子將來必能擁有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及勇於接受挑戰的自信。

害怕來自壓力,當你害怕失敗,就表示已經被害怕打敗;想要打敗害怕,唯有面對它;害羞則因為缺乏自信,自信如何建立?從經驗中培養,從困難與挫折中淬鍊;自信是成功的起點,是前進的動力。「勇氣不可失,信心不可無,毅力不可缺。」三者兼具,無不成之事。面對生命中的挑戰,要想辦法克服困難,不要折服於困難,相信自己可以,就沒有做不到的事,只怕你不肯下定決心去做。

討論議題: 勇氣從哪裡來?當孩子面對一場比賽,因害怕而怯場,我們可以怎麼鼓勵他?

2010年5月9日 星期日

能力16 你可以為地球盡一分心力

蘇老師總是藉由單純的動機加上簡單的想法,卻能造成學生廣大的迴響。以前在校園裡視若無睹的垃圾,總以為掃地班級會負責,經過「淨校之旅」的洗禮過後,現在走在路上看到垃圾,不再漠不關心,還會猶豫討論是否該撿起來,看來蘇老師的教學策略又更勝一籌了!

以前「台灣錢淹腳目」,反觀現在是「垃圾淹頭殼」,企業們總以利益考量為出發點,對環保嗤之以鼻,如此言行不一,即身教不確實,又該如何教育咱們的下一代呢?孩童們長大後群起效尤,環境也將無止盡地惡化。幾年前有位日本大學生荒川祐二,從小過著衣食無缺的生活,突然對人生有新體認,每天到車站門口默默撿拾地上垃圾,雖然不時有異樣眼光,但他卻樂此不疲,甚至在身上背一塊「請加入掃地行列」的紙牌,如此行徑,漸漸喚醒冷漠無情的人心,紛紛投入打掃行列。

要養成撿垃圾或是不亂丟垃圾的習慣,不僅要從小處做起,更要從小時候做起,根據研究,一個行為必須重複21次,才會形成習慣;而習慣的養成,至少要重複21天,所以僅是一次對孩童的的耳提面命只在當下收到成效,必須端賴教師們的耐心提醒,反之,若是初見不當行為,未立即制止,久而久之也將成為壞習慣。

能力15 付出會獲得更多

蘇老師此次藉由學校舉辦園遊會所得之款項,讓學生彼此討論如何運用,最後結論是大部分金額挪為畢業基金,其餘則捐贈愛心專戶。全班一窩蜂衝到輔導室,齊聲喊道:「我們來捐愛心專戶,雖然只有七百一十五元,卻是我們的心意。」過程中充滿了真誠的溫馨與付出的感動。

美國總統傑佛遜曾說:「點亮蠟燭照亮他人者,必不會給自己帶來黑暗。」我們能教孩子們的就是不在乎擁有得多,而是計較得少,簡單地分享擁有,卻能帶來無窮盡的良性循環,不僅使自己心胸更踏實,更喚醒已被社會污衊許久的良知。亦如老子道德經所言:「聖人不積,既以爲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我們無須當聖人,但是可以效法之,雖然少了實質的擁有,卻多了無形的回饋,若一味希冀從他人身上獲得回報,此舉不僅是雲泥之別,甚至連拿在一起比較都不值得。

問題:「教育,重在成長智慧、開啟愛心門;學習,重在付出、服務他人」我們可以結合哪些課程或活動,讓孩童們學習「施比受更有福」的道理呢?

2010年4月29日 星期四

能力14激發學習動機,更有學習的樂趣與成就感

蘇老師察覺有部分學生數學需加強提出「數學課後補救教學」希望能激發出學生學習動機,更有學習的樂趣與成就感。他把學生分成三組:
一、「資優組」讓學生自修算課外數學本裡的題目。
二、「中等組」計算〈數學總複習〉課外數學本,挑單元讓學生練習,請學生一有問題就舉手發問,老師試著幫他們找出數學盲點。
三、「極待加強組」讓學生先做今日的數學課程研討。同學之間交換上課筆記,用討論方式了解今日上課內容,討論完畢再做習作題目練習。
此種模式實施ㄧ段時間後,不再是「老師教,學生學」的學習模式了,而是提供一個「學習場所」,營造一種「學習情境」讓學生透過同儕的力量來學習「讀書的方法與習慣」以及獲得「學習的樂趣與動機。」
你有何方式讓學生獲得「學習的樂趣及動機」和習得「讀書的法與習慣」,請提出與大家分享。

能力13要學會溝通

書中提到一位孩子人緣不好,老師運用「與人良好溝通的四項小技巧」包括:1、用真誠的眼睛望著對方。2、用心傾聽。3、適當的肢體動作。4、適時的回應。並加上「拋球哲學: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就像是相互在拋球,必須持續有人丟球,有人回應。」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若能輕易被解讀,世上就不會有那麼多的複雜而又難解的問題吧?說者與接收話者的一方,各自從語氣、表情和氛圍等排列組合一句話的種種可能,彼此的理解有所出入也無可厚非。所以我們不能一箱情願的將自己的思想模式、模擬,置入他人的思想,因為他以為的可能和你以為的相去甚遠。
也許「練習」是「學習」的好幫手,會激發出更多潛能與思想模式。所以溝通或許能夠找到彼此之間的平衡點,你是否有更好的溝通模式呢?

2010年4月26日 星期一

能力12學習與父母更親密-洗腳活動

台灣的孩子大約進入青春期以後,對父母就「漸行漸遠」擁抱沒有了,甜言蜜語也沒有了,大多數是「愛在心裡口難開」很多父母頓時覺得颇為落寞空虛,怎麼會這樣呢?也許是功課壓力大吧!也許是學業表現無法達到父母的預期,關係愈來愈緊張吧!也許是羞澀,怕被別人笑吧!也許....
蘇老師設計的洗腳活動,我覺得很有意思,尤其是那位男同學寫的回饋單(第116頁),看了連我的眼眶都微濕呢!母子情深,躍然紙上。
母親很偉大,因為她很辛苦的生下我們,撫育我們,所以每年的母親節,我們都竭盡所能的讓母親歡度這個溫馨的節日。但現在的社會型態,雙薪家庭多,隔代教養的多,父母離異,子女由父親撫育的多,在這個充滿溫馨快樂的日子,有多少人躲在暗處哭泣?
問題:如果你班上有同學,他精心製作的母親卡、康乃馨花,送不出去時你會如何做?

能力11學習同理心與感恩心-假如我沒有雙手

如何培養孩子對身心殘障同胞的同理心及對父母、周遭人、事、物能懷抱著感恩的心,儘管你說得頭頭是道,口沫橫飛,孩子照樣左耳進,右耳出,因為他們認為事不關己。蘇老師設計的教學活動,讓小朋友口咬著筆作畫,如此高難度的動作,小朋友親身體驗了沒有雙手的種種不便,進而對口足畫家勇敢奮鬥的精神,產生由衷的佩服。蘇老師更乘勝追擊,要小朋友寫出假如我沒有雙手的短文,透過深層的思考,孩子將學會如何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以及對父母賜給的健全身體更為珍惜感恩。由於發自內心深處的體悟,才是激勵自己努力向上的動能。我曾經讓小朋友體驗視障的生活,但可惜沒讓他們寫短文,所以印象可能沒那麼深刻。親愛的夥伴們!你們一定也有更好的點子,能否提出來分享?還有面對殘障同胞時,我認為應給予鼓勵支持與機會,而不是一味的同情與可憐,你認為呢?

2010年4月22日 星期四

共同討論-兩次定期評量或三次定期評量?-請大家踴躍發表意見。

歷經幾次的討論下來,發現各位同仁深藏不露,發表的內容每每讓我驚豔。今天是作業抽查的日子,校長在看完所有人的作業後,問了幾個問題,我覺得很有意思,所以想提出來和所有同仁討論,看看能不能刺激我那已經快生鏽的小腦袋。
一、國語有14課,自然有4個單元,數學可能有10或11個單元,可是我們的定期評量是3次,大家如何訂定考試的範圍,有沒有什麼依據呢?
二、關於定期評量的方式與次數,大家的想法如何?目前所知的方式大約有3種:
        1、兩次定期評量-全紙筆
        2、三次定期評量-全紙筆
        3、三次定期評量-2次紙筆、1次多元
       大家對這些評量方式的看法如何?覺得那一種比較適合?
以上問題希望同仁踴躍提供意見,以做為下學期規畫的參考,感激不盡。

2010年4月18日 星期日

能力10:付出愛心─為流浪狗找幸福

「救與不救,都是嚴肅的生命課題。」

不知道大家是否看過「和豬豬一起上課的日子」這部電影?片中的星老師為了讓孩子親身體會「食物和生命的關聯性」,和班上26個學生在學校共同飼養了一隻小豬,並且以「養大後吃掉」為前提。但是經過一年照顧小豬的時間,孩子們和小豬產生了感情,到了畢業之際產生了「吃與不吃」的大辯論,而且表決的結果都是13:13。雖然有其他年級的老師願意接手照顧,可是最後星老師的決定卻是把小豬送到屠宰場。這樣的結局真的很令人錯愕,心中有一股悵然若失的感覺。

「生命的長度,誰可以決定?」到頭來還是取決在人類手上。

回到書中「流浪狗」的問題,我們總是教孩子要有愛心,卻必須讓他們獨自面對現實的殘酷,小孩子的心是最純真的,大人卻因為社會化的結果變得冷漠無情。也許大家都有這樣的經驗:當我們還是小孩子時,看到可愛的小狗都會過去摸一摸,看到可憐的流浪狗會餵食;如今身為大人的我們,反而告訴小孩子「不要隨便摸野狗,可能有傳染病」、「不能隨便餵野狗,牠們會留下來不走」。

目前台灣流浪狗的問題的確很嚴重,甚至連虐狗的新聞也時有所聞。我想還是要從最根本的教育做起,給孩子「養寵物是一輩子的責任」的觀念,大人也要以身作則,從關懷生命開始。雖然對現實無能為力,但我們希望透過教育的過程,讓孩子繼續保有「赤子之心」,也許能減少以後棄養動物的發生。

問題:流浪狗的議題實在太沉重,救與不救無關對錯,而是對生命抉擇的課題。除了尋找認養者以外,是否有其他的處理方式?如果將流浪狗收養為「校狗」,您是否贊成?請大家分享自己的看法。

能力9:教別人功課,你會更融會貫通

從這篇文章中,我歸納成兩個重點,第一是小老師制度,第二是小白板的運用。

先從第一點說起,書中提到的「教別人功課」,其實就是我們常用的「小老師制度」。以前國小時自己就曾擔任小老師的角色,當時老師也曾告訴我們:當你會算一個題目,並不代表你真的懂了,只要你能教別人,把計算的過程用口語表達出來,才是真正的理解。可是實際在班上運用,有時會發生學生直接把答案告訴別人或甚至用抄的情況,所以我想「小老師」也是需要通過「職前訓練」吧!

再來談小白板的運用,先分享我的使用經驗。記得剛進林森時,學校也是班班有小白板,人手一塊,不過這種小白板的缺點是很佔空間,如果放在工作櫃等要使用時再去拿取,來回又浪費不少時間,連帶影響老師使用的意願。後來發現其實學生數學習作附件都有一張小白板,因為只有薄薄一張,放在抽屜或書包,要用時隨時可以拿出來,改善了這個令人困擾的情況。小白板的使用時機我也大都用在數學課時,上課前五分鐘或下課前五分鐘是最好的應用時機,可以當作學生的前測或後測,而且因為使用小白板有挑戰的效果,學生常會要求「再一題」,反而容易引起學習的樂趣。

針對這兩點提出以下問題,請各位同仁共同來探討:
1.您是否贊成實施小老師制度?可以提出優缺點或是您實際運用的情況來分享。
2.請大家集思廣益,分享小白板在教學上的使用方法。

2010年4月12日 星期一

能力八--讀書是為自己,不是為父母或老師

「讀書是為自己,不是為父母或老師」我想在學生的求學階段裡,是一個不解之謎,也是一個很難想通的點,而蘇老師的幾項創意作業正帶有探究的味道,並想要喚醒孩子「把讀書當作自己的事」,其中一項是寫出讀書的五項理由,有人寫了「將來會有成就、能找到好工作」,我覺得對小孩而言太過虛無飄渺,太過成熟,如果學生認為在學習有可以從中獲得一些樂趣,能透過些學習活動擴展生活經驗並保持學習的動力,我想這就夠了。
在「創意作業—考試過後的深層想法」中,蘇老師不滿意的不是他們的成績,而是他們對這件事的認真程度。對照我們這個偏遠地區的小孩,家長幾乎不給課業壓力,加上近期推動的課後留校,等於家長完全把教育權交給了老師,孩子們對一學期3 次段考應該都不會感到有什麼特別的壓力,如果不是老師們的「耳提面命、威脅利誘」,我想會認真看待「考試」的學生真是少之又少,換言之,雖然要學生想通「讀書是為自己,不是為父母或老師」的道理很難,但如果真得想懂了,也才有把學習化為主動的可能,小孩子如此,大人亦然!

2010年4月8日 星期四

能力七 要擴展生活經驗--孩子的自助旅行

文中提到蘇老師為了嘉獎放學後自發性留下來加強數學的孩子們,於是和他們相約只要第一次考試數學成績有進步,就會帶他們出去玩。我想其中有幾個重點提供各位參考:
一、必須強調這是一趟「孩子自己的自助旅行」,藉此培養學生獨立生活的能力。
二、學生們正用親身的體驗,去感受這個真實的世界!並藉此訓練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
三、教師在整個活動所扮演的角色是安全維護、觀察者、並在學生疑惑時提供選擇項目,最後仍
經由民主機制,由學生思考作決定。
四、在「一堂開源節流的課」中提到學生金錢的使用觀念:現在孩子缺乏用錢的正確觀念;不能
說他們錯,只是他們不懂。於是這樣的自助體驗旅行教學正是最好的一堂課。

2010年4月5日 星期一

能力6每一種生命都值得感動與被尊重

品格倫理來自於感情,而對生命的尊重與感動就是感情培育的場域。站在教育現場的最前線,教師需要有對教育的敏感,一個單純的學生事件,一個偶然的機會都可能是難得的機會教育,善加運用都是活化的教育素材。光從書本上習得的是死知識,生活現場學得的是活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品格倫理的內化。
看著孩子從害怕椿象,養椿象到放生,體驗真實的生命,讓生命與生命相遇,內化出孩子對生命的尊重與感動,這樣的活動是課本教不來的,但卻又比課本來的有價值。老師在課堂上講十遍,比不上孩子親身體驗一遍。體驗學習是從「做中學」,在老師的觀察引導下讓學生自己去做,而非直接告訴學生如何去做。
從這篇文章中,讓我更覺得我們應該更提高我們教育的敏感度,將生活遭周具體的題材與課程結合,來活化教學內容,讓孩子從實際體驗中,加深學習印象。又是一項我們該有的專業,也更提升了教師專業的不可取代性。

能力5要學習尊重他人--睡午覺的選擇權

在能力5的這篇文章中,我有兩點的心得,第一、尊重應該建立在合理的範圍內。第二、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尊重」在眾多的品德教育核心價值評選中,是大多數人一致認同的一個項目。而教師和老師等大人們口口聲聲講「尊重」卻容易忽略了對孩子選擇的「尊重」。總認為孩子、學生就「應該」怎麼樣。
然而「尊重」應該是建立在合理的情況下,當面對孩子不合理的要求時,身為教師和家長的就需適時的介入引導,而非一味的「尊重」,認同合理的是「尊重」,認同不合理的就成了「放縱」,因此睡不睡午覺雖然是見人見智的問題,但若考慮到「紀律」、「上課精神」層面時,個人還是較贊同睡午覺的啦。
從「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這句話流行後,「責任」這個觀念在年輕一代的價值觀念中迅速的褪色,現今的小朋友在父母過度的寵幸之下甚至已無「責任」的觀念。而來林森二年,我在接班後都會跟孩子要求四件事:一、誠實,二、禮貌,三、責任,四、紀律。由他律引入自律,就必需為自己的所做所為負責任,並做個勇於承擔的人。教育孩子去分辨一個行為之後可能面臨的結果,而決定要怎麼做。不過難在,老師要堅持自己所訂下的規則,因為一旦無法堅持,效果打了很大的折扣。

2010年3月29日 星期一

能力4 做錯事要會反省

小孩子常常犯了錯, 卻不會檢討自己, 而且一錯再錯, 越捅越大洞。要改善孩子的偏差行為, 罰寫是一種方法, 但治標而不治本, 並不是最好的方法, 一如老師所說的對孩子來說, 罰寫是被動的, 下次遇到相同的情況, 仍舊犯錯; 而寫反省單卻是主動的, 讓他們確切知道問題的根源, 自己做錯了什麼, 並且知道如何補救和解決, 以及下次遇到類似的情況如何避免犯錯。

教孩子反省自己的錯誤, 遠比老師處罰他還來得有教育意義。要求學生寫反省單, 可是他們往往不知如何下筆, 這就需要師生根據上一段提到的幾個重點展開對話, 把心裡的疑惑都弄清楚了, 下筆自然比較順利, 幾次以後, 學生就不會感到困難了。

要避免再犯同樣的錯誤, 除了寫反省單之外, 有些情況還需要演練, 調整應對的方式, 包話言語表達和行為反應, 都要加以修正, 經過反覆的練習之後, 我相信, 犯錯的機率就會大大的降低, 教室氣氛也變得更和諧了。

能力3:禮貌要練習, 就會成為習慣

禮貌會讓人覺得心情愉快。其是一早到校, 聽到學生開口問好, 是一個好的開始; 一進教室, 我都會向到校的小朋友說聲早, 希望他們熱情的回應一下, 以便開展一天良好的互動。

學校的小朋友碰到師長都會行禮。從小耳濡目染, 加上師長的教導, 他們已養成了這樣的好習慣, 既然習慣養成了, 敬禮時就顯得大方自然, 所以校園裡總是圍繞著一股溫馨的氣氛。

禮貌是需要練習的, 常說「請」、「謝謝」、「對不起」, 對方會較容易接受, 特別是冒犯別人的時候, 能即時說出「對不起」. 可化解尷尬, 避免不必要的衝突。

上星期, 班上有一位學生因被對方踩到腳, 而回踩一腳, 險些打起來, 幸好被我即時制止。問明原因, A生說是不小心踩到B同學的腳, 不是故意的 於是請B生改變回應的方式, 在被踩到腳時, 說出事實及感受:「你踩到我的腳了, 會痛ㄟ!A生則回應:「對不起! 讓我看看有沒有怎麼樣?」透過禮貌和關懷來讓這樣的事件和平落幕, 而不是拳腳相向, 愈打愈用力, 輕則破壞一天的好心情, 重則造成有人受傷。透過演練, 並持續觀察, 看看下次碰到類似的情況, 能否採取溫和的表達和反應方式。

什麼情況下可以說「請」、「謝謝」、「對不起」這幾個基本用語, 可以讓學生腦力激盪一下, 老師接著補充說明, 再用角色扮演的方式, 設計一些情境來練習, 以加深學生的印象, 日後才能隨時運用於生活中。

2010年3月22日 星期一

老ㄙㄨ的部落格

希望教室作者-蘇明進老師的部落格
大家可以上去看一看~~
http://blog.roodo.com/oldsu0/

2010年3月20日 星期六

能力2要培養閱讀的習慣

走進教室裡,看到每個孩子目不轉睛的看著手中的書,我想是任何一個老師都會感動的事。推動閱讀,並不是一條好走的路,要讓孩子們從內心去喜愛閱讀才是最後的目標,為了讓孩子們愛看書,每學期固定買新書,也把家中的漫畫都帶去了,一開始的確吸引了孩子,但隨著課業的繁忙,讓孩子可以專心閱讀的時間少了,發現他們又開始發呆、聊天了。從上學期開始實施的晨讀讓我看到了孩子的變化,即使有時因為處理一些事務而晚點進到教室,也不用擔心他們找不到事做。這讓我發現習慣很重要,只要有固定的時間,那怕只是短短的十分鐘,都能讓孩子們愛上閱讀。
問題:閱讀是重要的,相信不管對於身為家長或是老師的您,一定都能認同。要如何讓我們的孩子真心的喜愛閱讀,大家來說說自己的想法與做法吧。

能力1隨時隨地,都可以幫助別人

在這充滿愛心卻又沒有愛心的時代,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弱勢家庭的孩子在他人的協助下出人頭地,也可以看到一個傷者躺在路旁哀嚎,卻沒有一個人肯伸出援手。我們身邊的孩子接受了很多來自社會的幫助,試想,如果他也成為了那個見死不救的路人,那不是一件令人心痛的事嗎?
「助人者人恆助之」是我自小熟悉的一句話,唯有付出才能得到收穫,"教導"孩子付出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因為付出後的收穫最快樂。看到書中小佑與小甄的友誼令人感動,但回過頭來想想,讓我們身邊這些孩子也能學會幫助他人,而不是去企求他人的幫助,這才是我們在協助孩子們時應該做的事。
而蘇老師的一句「跳脫我們所謂的貧窮的循環」讓我驚醒,教育的本質不就是在於促進社會的公平,讓每個人可以更公平的面對競爭嗎?那為何在教育普及的現代,往往是貧者愈貧,富者愈富呢?這不禁讓我思考起一個問題,書中的老蘇希望小佑用毅力去完成自己的目標,幫助他成長,成為追尋未來夢想的動力,藉以脫離貧窮的循環。我們身邊的孩子們,不也多是和小佑一樣,來自低社經地位的弱勢家庭,身為教育同仁的我們,該如何協助我們的孩子,去脫離「貧窮的循環」呢?

2010年3月12日 星期五

線上讀書會主持人順序表

苗栗縣林森國民小學98學年度下學期線上讀書會實施順序
時間 主題 主持人
3/21~3/27 能力1、2 林國芳
3/28~4/3 能力3、4 鍾仁貴
4/4~~4/10 能力5、6 鄭英信
4/11~4/17 能力7、8 陳永龍
4/18~4/24 能力9、10 賴麗琦
4/25~5/1 能力11、12 黃 蕊
5/2~5/8 能力13、14 蕭美玉
5/9~5/15 能力15、16 魏瑋婷
5/16~5/22 能力17、18 徐珮綺
5/23~5/29 能力19、20 鄭浣凌
5/30~6/5 能力21、22 黃淑宜
6/6~6/12 能力23、24 葉瑞進
6/13~6/19 能力25、26 李重嶢
6/20~6/26 能力27、28 張金火
6/27~7/3 能力29、30 林文星

日期會討論相關主題的時間,主持人的工作有二:
一是針對主題內容發表心得,發表心得時需將兩個能力分開發表。
二是針對主題內容提出相關的討論問題,讓其它人去分享看法。
其它同仁"務必"在期程內,針對相關內容提出分享。
舉例如下:
3/21~3/27討論主題為能力1、能力2,主持人為林國芳,
則林國芳的任務為發表兩篇文章(能力1、能力2),
發表內容為心得感想及各提出2~3個問題,
其它同仁的任務則為針對主持人所提出的問題發表想法或其它的相法給予回應(務必),和提出其它想與大家討論的問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