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9日 星期一

能力3:禮貌要練習, 就會成為習慣

禮貌會讓人覺得心情愉快。其是一早到校, 聽到學生開口問好, 是一個好的開始; 一進教室, 我都會向到校的小朋友說聲早, 希望他們熱情的回應一下, 以便開展一天良好的互動。

學校的小朋友碰到師長都會行禮。從小耳濡目染, 加上師長的教導, 他們已養成了這樣的好習慣, 既然習慣養成了, 敬禮時就顯得大方自然, 所以校園裡總是圍繞著一股溫馨的氣氛。

禮貌是需要練習的, 常說「請」、「謝謝」、「對不起」, 對方會較容易接受, 特別是冒犯別人的時候, 能即時說出「對不起」. 可化解尷尬, 避免不必要的衝突。

上星期, 班上有一位學生因被對方踩到腳, 而回踩一腳, 險些打起來, 幸好被我即時制止。問明原因, A生說是不小心踩到B同學的腳, 不是故意的 於是請B生改變回應的方式, 在被踩到腳時, 說出事實及感受:「你踩到我的腳了, 會痛ㄟ!A生則回應:「對不起! 讓我看看有沒有怎麼樣?」透過禮貌和關懷來讓這樣的事件和平落幕, 而不是拳腳相向, 愈打愈用力, 輕則破壞一天的好心情, 重則造成有人受傷。透過演練, 並持續觀察, 看看下次碰到類似的情況, 能否採取溫和的表達和反應方式。

什麼情況下可以說「請」、「謝謝」、「對不起」這幾個基本用語, 可以讓學生腦力激盪一下, 老師接著補充說明, 再用角色扮演的方式, 設計一些情境來練習, 以加深學生的印象, 日後才能隨時運用於生活中。

14 則留言:

  1. 禮貌是發自內心對待他人的友善態度,父母或周遭大人應該在日常生活中提供良好的言行示範,有個榜樣,引導小孩的體貼心,並給予正面鼓勵,讓孩子自然而然地學習禮貌,同時感受到禮貌的意義與重要性,久而久之就會變成習慣了。禮貌的重要訴求之一,就是讓人與人之間做出恰當的表現,使彼此相處時能獲得舒服的感覺。

    回覆刪除
  2. 蘇老師所說:「好的學習課程,總是會激起良善的漣漪。」「禮貌應該是要經過反覆練習,才會變成一種習慣。」學生建構在有禮的風氣下,不論畢業離開,或是新生的加入,自然而然他們就不會去冒犯別人,做個會尊重別人的友善個體,成為社會良善的一份子。

    回覆刪除
  3. 國中小學學生身心未臻成熟,對於是非善惡的判斷仍無法理性思考,因此國民教育階段著重在養成教育,而養成的方式不外乎「外塑」與「內省」兩種方式,年紀越小外塑的方式多一點,等到年齡越長則越可以多依賴內省的方式,循循善誘。教育老前輩們常說讓學生養成好習慣就好比跟學生拔河一樣,就是要雞婆一點多嘮叨一點,不輕易鬆手,不讓壞習慣有萌芽的機會.提供見解供大家參考....

    回覆刪除
  4. 習慣的養成對小孩子真的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記得小時候,只要有客人來到家裡,爸媽一定會叫我們和客人打招呼,久而久之,只要有人來到家裡,不管認識或不認識的,一定會打聲招呼。記得我兩年前來到學校時,學生的禮貌是讓有目共賭的,而現在看看自己帶的班,是該好好要求的時候了。

    回覆刪除
  5. 「不學禮,無以立。」禮貌,是待人接物的基本道理,也是品格教育中重要的一環。身為教師,大多只進行口頭上的宣導,實際教導孩子如何做到禮貌的很少,學生看到老師常是害羞的轉頭逃走或者視若無睹,向師長敬禮問好,其實也需要練習,不妨可以試試,那天親職教育講座彭老師所言:「敬禮就是以手去摸膝蓋。」彎腰的哲學,成就一種謙卑的力量,謙而有禮的風氣形塑溫馨、和諧的校園環境。

    回覆刪除
  6. 同樣是那天彭老師在黑板上所寫的,「內化」。如何讓行為的外塑轉為內化,進而產生好行為的建立或阻止壞行為的建立或延續,就是我們教育的目標。當孩子有不當行為產生的時候,希望生氣不要是我們的第一反應,而是用什麼樣的方式進行機會教育,如同國芳老師所遇到的情況,有時我奈得住性子的時候,我會運動時光倒轉的方式,請小朋友思考若再一次遇到這樣的情況,他怎麼處理會是比較好的?由他自己想自己回答。不過我該反省的是如何提高我耐得住性子的頻率。

    回覆刪除
  7. 德為五育之首,教育學生使其成為「人之所以為人」的道理,並且力行之。要讓學生成為一個有品德、品味、品格的人,禮貌是重要的一環。禮貌的養成,必須從小培養訓練,使其成為一種習慣。一歲半的小孫子,有事請託,必說「幫幫忙」,並且能恭敬的說聲謝謝,這就是父母親給予的教導及訓練所養成。對人彬彬有禮,態度友善就不會有偏差行為,人人如此,則社會祥和,天下太平矣!

    回覆刪除
  8. 週三下午校內研習舉辦親職教育講座,彭一昌老師提到一句很有意思的話,
    他說:「禮貌其實很簡單,手扶膝蓋就做到。」這跟書中提到學生的90度
    鞠躬還真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當孩子學會放低身段,也可以減少和同儕發生摩擦的機會,待人處事就會
    比較圓滑。所以經由練習讓孩子養成習慣,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過程,如
    果只是一味口頭的訓示,其實收益不大。
    最重要的,是孩子發自內心的感受,讓禮貌成為孩子的一種「氣質」,這
    才是一種「帶得走的能力」。

    回覆刪除
  9. 蘇老師說:「禮貌是要練習的,才會變成一種習慣。」他班級的學生,個個彬彬有禮,得到校內所有老師的讚美。讓我驚覺:我教的實在不夠!還好適時發現,一切還來得及。
    學校一向重視品格教育,尤其禮貌的推動更列入重點目標。所以,小朋友見到師長、來賓,都會主動問好,但‧‧‧總覺得缺少了那麼一點兒誠意。
    以往認為行90度鞠躬禮太「日式﹞了,現在想想,那是學習柔軟和謙卑的第一課。

    回覆刪除
  10. 對黃老師的意見本人略有有所感,或許蘇老師的作法有點太過了,讓人懷疑學生這樣的90度鞠躬禮太過形式化,或者因為覺得有趣而缺乏誠意???然而若以外塑而內化的歷程,這樣的教育方式還是有其意義的,只要注意不要變成阿兵哥學敬禮(恭而不敬就好了)...

    回覆刪除
  11. 禮貌的本質在於尊重與感恩.學會尊重自己與對方.學會萬事萬物的感恩.才不失為一有禮教的教育份子....

    回覆刪除
  12. 站在教育第一線的我們,對於學生禮貌的培養,我想除了不斷提醒的言教外,最重要的就是身教,給予學生榜樣的學習,再配合境教的潛移默化,如標語、海報的宣導,我想應該就能有加乘的效果。

    回覆刪除
  13. 禮貌確實是需要教導與學習的,而且越早越好。透過父母、師長、身教言教的教導與影響,潛移默化,養成待人接物彬彬有禮的好習慣,凡事尊重與包容,那將是一輩子最珍貴無價的資產。

    回覆刪除
  14. 所謂「身教重於言教」,教師是學生的借鏡,「教育無它唯愛與榜樣」教養小孩固然重要,但做家長、老師的行為品德更為重要,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行為與想法的影響,真的是不容忽視!如果我們教養出的孩子不光只是會讀書也懂得做人做事,那我們的教育才能真正的落實。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