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9日 星期日

能力16 你可以為地球盡一分心力

蘇老師總是藉由單純的動機加上簡單的想法,卻能造成學生廣大的迴響。以前在校園裡視若無睹的垃圾,總以為掃地班級會負責,經過「淨校之旅」的洗禮過後,現在走在路上看到垃圾,不再漠不關心,還會猶豫討論是否該撿起來,看來蘇老師的教學策略又更勝一籌了!

以前「台灣錢淹腳目」,反觀現在是「垃圾淹頭殼」,企業們總以利益考量為出發點,對環保嗤之以鼻,如此言行不一,即身教不確實,又該如何教育咱們的下一代呢?孩童們長大後群起效尤,環境也將無止盡地惡化。幾年前有位日本大學生荒川祐二,從小過著衣食無缺的生活,突然對人生有新體認,每天到車站門口默默撿拾地上垃圾,雖然不時有異樣眼光,但他卻樂此不疲,甚至在身上背一塊「請加入掃地行列」的紙牌,如此行徑,漸漸喚醒冷漠無情的人心,紛紛投入打掃行列。

要養成撿垃圾或是不亂丟垃圾的習慣,不僅要從小處做起,更要從小時候做起,根據研究,一個行為必須重複21次,才會形成習慣;而習慣的養成,至少要重複21天,所以僅是一次對孩童的的耳提面命只在當下收到成效,必須端賴教師們的耐心提醒,反之,若是初見不當行為,未立即制止,久而久之也將成為壞習慣。

能力15 付出會獲得更多

蘇老師此次藉由學校舉辦園遊會所得之款項,讓學生彼此討論如何運用,最後結論是大部分金額挪為畢業基金,其餘則捐贈愛心專戶。全班一窩蜂衝到輔導室,齊聲喊道:「我們來捐愛心專戶,雖然只有七百一十五元,卻是我們的心意。」過程中充滿了真誠的溫馨與付出的感動。

美國總統傑佛遜曾說:「點亮蠟燭照亮他人者,必不會給自己帶來黑暗。」我們能教孩子們的就是不在乎擁有得多,而是計較得少,簡單地分享擁有,卻能帶來無窮盡的良性循環,不僅使自己心胸更踏實,更喚醒已被社會污衊許久的良知。亦如老子道德經所言:「聖人不積,既以爲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我們無須當聖人,但是可以效法之,雖然少了實質的擁有,卻多了無形的回饋,若一味希冀從他人身上獲得回報,此舉不僅是雲泥之別,甚至連拿在一起比較都不值得。

問題:「教育,重在成長智慧、開啟愛心門;學習,重在付出、服務他人」我們可以結合哪些課程或活動,讓孩童們學習「施比受更有福」的道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