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9日 星期日

能力15 付出會獲得更多

蘇老師此次藉由學校舉辦園遊會所得之款項,讓學生彼此討論如何運用,最後結論是大部分金額挪為畢業基金,其餘則捐贈愛心專戶。全班一窩蜂衝到輔導室,齊聲喊道:「我們來捐愛心專戶,雖然只有七百一十五元,卻是我們的心意。」過程中充滿了真誠的溫馨與付出的感動。

美國總統傑佛遜曾說:「點亮蠟燭照亮他人者,必不會給自己帶來黑暗。」我們能教孩子們的就是不在乎擁有得多,而是計較得少,簡單地分享擁有,卻能帶來無窮盡的良性循環,不僅使自己心胸更踏實,更喚醒已被社會污衊許久的良知。亦如老子道德經所言:「聖人不積,既以爲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我們無須當聖人,但是可以效法之,雖然少了實質的擁有,卻多了無形的回饋,若一味希冀從他人身上獲得回報,此舉不僅是雲泥之別,甚至連拿在一起比較都不值得。

問題:「教育,重在成長智慧、開啟愛心門;學習,重在付出、服務他人」我們可以結合哪些課程或活動,讓孩童們學習「施比受更有福」的道理呢?

13 則留言:

  1. 善用情境引導的方式,將服務概念融入課程,透過真誠付出與關心,可安排參訪弱勢團體行程,結合若干課程安排,同時融入服務概念,讓學生深刻體會「施比受更有福」,而不虛此行。另外可以運用真實故事和學生共同討論,例如:賣菜阿嬤陳樹菊獲得美國(時代)雜誌將她選入2010年最具影響力時代百大人物之「英雄」項目第八位。她也是早先《富比世》雜誌所選出的2010年48位亞洲慈善英雄人物之一。陳樹菊多年來捐錢作為慈善用途,包括幫助兒童和孤兒,以及建立圖書館等。學生從真實故事中學到,幫助別人是一件快樂的事,進而內化於心。

    回覆刪除
  2. 善於分享.就會樂於付出.....
    其實學校可以舉辦童軍活動.社區服務.知足感恩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當中學習合作分享的快樂.付出會遠比獲得的還多...對於現實生活自然就會知足於所擁有的....

    回覆刪除
  3. 發揮愛心, 捐出義賣所得, 讓自己覺得快樂; 全班討論之後一起捐錢給愛心專戶, 更有那種「獨樂樂, 不若與眾樂樂」的滿足感。過程中充滿笑聲, 孩子體會到真誠付出所得到的成就感, 就是給自己最好的獎勵。學校常常為家境有困難的學生申請獎助學金, 學生受到救濟之後, 生活獲得了改善, 他日有機會行善, 也會回報給我們的社會, 讓每一個角落充滿希望與感恩。

    回覆刪除
  4. 「獲得之前,學會付出;獲得之後,懂得回饋。」付出與獲得不必然為因果關係,世上有很多事是可以不計收穫的付出,例如行善助人。有一句靜思語是這麼說的:「手心向下是助人,手心向上是求人;助人快樂,求人痛苦。」從生活教育中,改掉孩子總是伸手要求的習慣,多提供孩子為他人服務的機會,體會助人之樂,成為一個有能力助人的人。

    回覆刪除
  5. 孫越:「生命因愛而美麗,因付出而飽足」。現代人的生活庸庸碌碌,往往需要抓住點什麼來證明自己的存在與價值,不求回饋的工作才能處處是喜悅、處處是快樂,「行善要及時,施比受更有福」,在無形中得到的卻也是最寶貴的成就感與充實感。

    回覆刪除
  6. 學生們雖然奉獻出小額款項,心中卻獲得十分的喜悅;
    付出是一時的善念;獲得是意外的感動。一個人的喜悅,不一定來自於某個驚人之舉,更多時侯, 都取決於平常生活中的小小善行.與小朋友共勉之…
    施比受更為有福,有時選擇電影或電視中劇情的分享,我想也不錯。

    回覆刪除
  7. 蘇老師透過班上園遊會的所得捐給學校的愛心專戶,雖然金額不多,卻是充滿學生滿滿的誠意與愛心,讓學生感受到從助人當中所得到的快樂,人人都是為善布施慷慨解囊的小天使。施比受更有福,有能力幫助人是好事,會使人感到溫馨,所謂的為善最樂,更是我們社會向上提昇最有力的力量。

    回覆刪除
  8. 「施比受有福」,社會上到處默默行善的人很多,台東菜販陳樹菊,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她的名言:「今天能做一件幫助別人的事情,就覺得非常快樂」。她將辛苦所得用來建立圖書館,嘉惠千千萬萬的人,因而獲得時代雜誌的肯定,前往美國接受表揚。
    行善不在於捐出物質的多寡,最重要的要有一顆愛心,如果隨時、無時無刻都在幫助別人,就會感到很快樂,所以「助人為快樂之本」,發自內心幫助別人,就會感到無比快樂。

    回覆刪除
  9. 聖嚴法師說過:「我們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卻很多。」
    有很多人喜歡跟有錢人比,,越比越覺得自己的財富是那麼不足,這種人往往吝於付出,日子過得相當痛苦。有些人的生活簡簡單單,粗茶淡飯,但怡然自得。行有餘力樂於助人,賣菜阿嬤就是。
    我覺得人的價值在於對社會國家,整個人類是否有貢獻,而不是擁有的財富有多少,縱然家財萬貫,坐擁金山,心靈空蕩蕩的,這樣的人生有意義嗎?

    回覆刪除
  10. 要讓一個人學會付出,必先讓他知道滿足,現在人對自己的生活充滿抱怨,對所有感到不滿足,所以讓他們學會惜福是很重要的。在課程上我覺得參觀服務弱勢團體是很不錯的做法,讓他們知道自己所擁有的已經足夠,也能體會助人的快樂。

    回覆刪除
  11. 「世上有兩件事不能等,一是孝順,二是行善。」
    行善無須擇時,有形的付出可以換來無形的快樂。
    小孩子的力量雖然不大,但是有心最重要,
    因此可以讓學生參觀弱勢團體機構,甚至擔任志工,
    利用服務的方式盡一己之力,體驗「為善最樂」的感受。

    回覆刪除
  12. 素人阿嬤陳樹菊女士之所以獲選時代雜誌百大最有影響力的人士在於持續為善,捐輸愛心,她最真正給我們的啟示是.莫以善小而不為,點滴會成河,教育亦如是日起有功...每一小步即是為下一次跳躍而準備

    回覆刪除
  13. 想到我們的小朋友常接受補助,不知他們是否會知福惜福,將來行有餘力,也能回饋於社會???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