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9日 星期四

能力14激發學習動機,更有學習的樂趣與成就感

蘇老師察覺有部分學生數學需加強提出「數學課後補救教學」希望能激發出學生學習動機,更有學習的樂趣與成就感。他把學生分成三組:
一、「資優組」讓學生自修算課外數學本裡的題目。
二、「中等組」計算〈數學總複習〉課外數學本,挑單元讓學生練習,請學生一有問題就舉手發問,老師試著幫他們找出數學盲點。
三、「極待加強組」讓學生先做今日的數學課程研討。同學之間交換上課筆記,用討論方式了解今日上課內容,討論完畢再做習作題目練習。
此種模式實施ㄧ段時間後,不再是「老師教,學生學」的學習模式了,而是提供一個「學習場所」,營造一種「學習情境」讓學生透過同儕的力量來學習「讀書的方法與習慣」以及獲得「學習的樂趣與動機。」
你有何方式讓學生獲得「學習的樂趣及動機」和習得「讀書的法與習慣」,請提出與大家分享。

14 則留言:

  1. 學生上了蘇老師的數學課後補救教學之後, 慶幸自己沒有把時間花在看電視、玩電腦上, 實在令人驚訝! 經蘇老師的一番努力, 許多學生都願意留下來, 主動學習數學, 有這樣的轉變確實難能可貴。對孩子而言, 算數學不再是件苦差事, 而是一種樂趣, 尤其當自己教會同學時, 所得到的成就感就是最好的獎勵。目前攜手計畫正實施中, 如果能效法蘇老師的作為, 我想學生將樂於學習數學, 而不再視其為畏途。

    回覆刪除
  2. 當孩子在學校的課業表現不佳,缺乏學習動機常是問題的關鍵所在,不管是卡芬頓的自我價值論或者溫納的歸因論,都一再強調學習動機在教育上的重要性。動機可以分為內在與外在,外在動機來自外在因素的影響,例如因為想要得到父母、師長的誇獎,而認真讀書;內在動機來自孩子對學習新知的興趣以及熱情。如何啟發孩子內在的求知慾?我想可以從多元的學習活動以及營造有利學習的情境兩方面做起,書中蘇老師課後的補救教學,建立起班上對數學科學習的興趣與動機,我想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回覆刪除
  3. 有成就自然就有樂趣,如果孩子們可以在考試中獲得高分,我想他們不會認為學習是痛苦的,曾經看過老師針對學生的程度,設計了幾種不同難度的考卷,結果每個人都拿到了理想的分數,自然而然,大家也就更願意念書,激發了大家的學習動機,我覺得這是不錯的方法。

    回覆刪除
  4. 「學習動機」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關鍵所在,而引起學生學習動機,首先必須要讓他「了解」,用他聽得懂的「語言」,否則在鴨子聽雷的情況下,是很難有動機的,更可能徒增教師的「氣」機。再來就是教師要能「了解」他的學習狀況,他學習後的反饋。所以學習動機的引起是雙向互動的。而學習習慣的建立,則需要持續。

    回覆刪除
  5. 蘇老師的課後數學輔導不僅給孩子多一點機會,也帶給孩子希望…
    父母是不是也可以陪孩子一段?
    老師的1付出是可敬佩的…社會進步就是因此而極具發展潛力的….
    一步一腳印,凡走過必留下痕跡…付出雖不計較所得,但是收獲卻在不知不覺中
    同學是社會未來的中堅份子..未來是什麼景象.就看同學的囉.
    而那一雙雙牽引、灌溉的手,辛苦了!加油,再加油;社會的未來,仍仰賴你持續揮舞

    回覆刪除
  6. 教育的目的是讓前段的學生繼續保持;讓後段的學生找到將來的幸福....
    我覺得題目不要設計的太難.讓後段的學生能夠一直有進步.加以口頭上或是物質上的小小獎勵.對於讀書.不會感到想放棄.這樣讀書就會較有動機.....

    回覆刪除
  7. 我覺得要激發學習動機,使學生發現學習的樂趣,營造「學習環境與氣氛」是非常重要的。蘇老師尊重孩子的學習選擇,引發他們自發學習,鼓勵學生樂於學習,讓學生體會學習的樂趣,增強學習的內在動機,文中強調學習需理解而非死記教科書,也強調學習在於精熟,而不是分數的高低。

    回覆刪除
  8. 蘇老師的用心付出,真是太令人敬佩與感動。真的只要有心、只要願意、給孩子機會拉他們一把,不放棄任何一個小孩,在校園裡提供一個充滿書香的學習場所,營造良好的學習情境,讓孩子獲得學習的樂趣及動機,感覺自己有成長`獲得別人的肯定,相信他們會更努力抓住機會改變自己,蛻變自己,讓自己更成長。

    回覆刪除
  9. 孩子的信心來自於大人的肯定,小一的孩子天真可愛,問他們將來想做什麼?個個臉上泛發著榮光,充滿無限的希望,讓我感到責任重大。心裡想著:孩子們!但願你們能永保初心,將來不被挫折擊倒。但事實告訴我們,很多高年級的小朋友,不知在何時已悄然放棄夢想ˇ了,為師的我,應該要謹慎小心,讓孩子有信心繼續築夢,為了達成願望而主動學習。

    回覆刪除
  10. 在教學過程中,第一件事就是引起動機,動機是學習的原動力,有了動機才想去學習,也才會有成效,提供一個學習場所,營造一種學習情境,讓孩子透過同儕的力量,彼此合作的互助情境,來學習「讀書的方法與習慣」,獲得學習的樂趣及動機,自然而然,學生就更願意讀書,也更能領略出讀書的樂趣。

    回覆刪除
  11. 在學生求學階段中,同儕的力量往往是最大的。
    因此營造學習情境,讓學生透過同儕影響而主動學習,
    比老師的耳提面命更有效果。
    而學習情境的營造,重點在於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蘇老師使用分組的方式,讓學生做適合自己程度的題目,
    學生有成就感,更樂於學習,這是值得參考的一種方式。

    回覆刪除
  12. 給予學習上的成就感才能進一步激起學生後續的學習動機

    每個孩子的能力不同 在相同的時機內
    要求他們達到一致的學習成效
    我想是不公平的
    所以讓每個孩子都有成功的學習經驗
    是促使孩子持續學習不可或缺的一項條件

    回覆刪除
  13. 所謂的平等非齊頭式的平等,而是指立足點的平等,人皆生不同如何讓每一個立足點平等,就是要因材施教,分組教學正是因材施教的一個教學方法,只是我們迫於時間與課程的壓力而放棄,曾經聽過洪蘭教授的演講說過國外的教學是非常善用分組教學的,一節課當中若學生己學會課程內容,老師會允許他們到教室後半部使用電腦或閱讀書籍,但前提是不可發出聲音影響其他的同學,至於對課程內容還不懂的同學,則移至前面的座位,由老師再教一次,我們的學生人數少是不是也可以試試看呢?

    回覆刪除
  14. 很感念自己在林森國小教這群孩子,跟都會型學校比起來,孩子的落差並不大,人數又少,加上課後留校及攜手計畫,在教學上還算順利,只不過在針對弱勢努力實施補救教學同時,是否可以找尋林森的(資優組)??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