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6日 星期一

能力11學習同理心與感恩心-假如我沒有雙手

如何培養孩子對身心殘障同胞的同理心及對父母、周遭人、事、物能懷抱著感恩的心,儘管你說得頭頭是道,口沫橫飛,孩子照樣左耳進,右耳出,因為他們認為事不關己。蘇老師設計的教學活動,讓小朋友口咬著筆作畫,如此高難度的動作,小朋友親身體驗了沒有雙手的種種不便,進而對口足畫家勇敢奮鬥的精神,產生由衷的佩服。蘇老師更乘勝追擊,要小朋友寫出假如我沒有雙手的短文,透過深層的思考,孩子將學會如何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以及對父母賜給的健全身體更為珍惜感恩。由於發自內心深處的體悟,才是激勵自己努力向上的動能。我曾經讓小朋友體驗視障的生活,但可惜沒讓他們寫短文,所以印象可能沒那麼深刻。親愛的夥伴們!你們一定也有更好的點子,能否提出來分享?還有面對殘障同胞時,我認為應給予鼓勵支持與機會,而不是一味的同情與可憐,你認為呢?

14 則留言:

  1. 學生寫作時, 往往不知如何下筆, 主要是缺乏真實的經驗。為此, 蘇老師特別安排用嘴巴畫畫的體驗活動, 學生才能感同身受。看口足畫家作畫, 跟常人用手作畫, 好像沒什麼兩樣, 可是當自己親身嘗試時, 卻吃足了苦頭。於是有所領悟:「身體殘缺的人都能成為一個傑出的畫家, 而我四肢健全, 怎可輕易放棄呢?」有了深刻的感受, 寫起文章自然容易許多, 也更能展現文章的生命力。類似的體驗活動讓孩子學會為別人著想--有一個健全的身體, 是多麼幸運的一件事, 所以更能珍惜自己的生命。

    回覆刪除
  2. 像書中口足畫家的體驗活動,遠比課本上再多「殘而不廢」的勵志故事,要來得有意義,也才能夠真正的「激勵人心」。猶記大學時代,教育學程的特教老師,曾要我們在紙上寫下,如果非要選擇一種殘障類別,你能接受身上哪部分有所殘缺?理由何在?這是個發人深省的問題,如果引導小朋友寫下自己的答案與想法,我想,他們除了更能感同身受外,往後面對身心殘礙者,會記得收起恐懼或者嘲笑的表情,以同理的角度,適予給予關懷與協助,並懂得珍惜自己健全的身體。

    回覆刪除
  3. 瑪莉蓮娜影片曾經播放給學生觀賞,學生一看見影片中主角,每個發出驚嘆聲,她沒有雙手要怎麼做事啊!我請學生繼續往下看就有答案。學生看到瑪莉蓮娜用雙腳開車、煮菜、彈琴---覺得很不可思議,她是怎麼辦到的啊!俗話說:「雙手萬能」,可是,她卻是「雙腳萬能」,舉凡洗臉、刷牙、寫字、拿書、打電腦……全都靠「雙腳」來完成!連煮飯、切菜,甚至用腳夾著鏟子炒菜,一「腳」的好功夫,真是已經「神乎其技」了。事後也安排體驗活動,學生直說:好困難喔;我們四肢健全應該要好好珍惜自己所擁有的。我說:「對,不要看我們失去什麼,只要看我們還擁有什麼?懂得珍惜自己健全的身體,讓自己的生命發光發熱。」

    回覆刪除
  4. 蘇老師讓全班孩子感同身受進入故事情境中,在困境中學習轉念,「天生我材必有用」,「危機就是轉機」。在面對生命逆境時,採取積極態度,不是逃避、不是放棄、更不是用抱怨來解悶,而是心存感恩抱持正面思考,生命是可貴的,活著就有希望,生命擁有無窮的潛能!
    現今,大多數的孩子,都很幸福,但往往都「身在福中不知福」,透過精心設計、意義深遠的體驗活動,能使孩子能夠感受到人生的酸、甜、苦、辣,瞭解別人、認識自己,進一步關懷、接納、協助身心障礙者,引導孩子們發揮「人飢己飢、人溺己溺」之同理心與愛心,也更加懂得感恩與回饋。

    回覆刪除
  5. 學生在學校的生活.都必須透過教師的引導.讓他們知道學校的所有一切.都來自師長的努力.辛苦得來的....相對的.他在目前的生活條件水平上.也是父母血汗換來的...
    感恩...才會感謝...才會理解與感受.....

    回覆刪除
  6. 在生命教育課程中,常會讓學生體驗當一天孕婦或矇著眼睛體驗視障者的辛苦,讓小朋友從親身體驗中感受到種種的不方便,進而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學習同理心與同情心,進一步對身障者給予關懷`接納`協助,也更能珍惜自己的生命.

    回覆刪除
  7. 一、個人非常認同讓學生透過體驗去認知道理,也曾經在母親節時讓學生體驗孕婦的感覺,但效果不彰。
    這次去接受小團體師資的培訓,台中教大的潘素卿教授提出了一個看法,就是雖然是體驗也該符合學生的心理發展年齡,所以我們在學校時學習非常多的理論,而這些理論正是支持教學行為的最重要依據。
    所以結論是體驗的確是個很好的方法,卻要符合學生的心理及生理年齡。
    二、孟子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我想對於殘胞很多人都會發自內心的同情,但同情往往會傷害他們的自尊,所以我覺得黃老師所言非常有道理,我們應該要尊重與支持他們,而非只是一味的同情與憐憫。

    回覆刪除
  8. 生命教育的體驗活動,一直是進行生命教育課程時常用的一種導入方式。
    以前也曾經進行過視障、肢障的體驗教學,視障體驗就如張主任所提到的,讓學生矇眼走路,體會視障者的感覺;還有類似文中所提到的,讓學生不用雙手,用嘴或腳來夾筆寫字;也曾經借來輪椅,讓學生體驗坐輪椅行動的困難。
    不過我想體驗歸體驗,如果沒有加上事後的引導省思,也許學生只是覺得在進行一場遊戲而已。就這點而言,蘇老師就運用得相當成功。
    另外就如黃蕊老師所言,也要提醒學生,當面對殘障人士時,應該多給予關懷和尊重,而不要表現好奇或同情的眼神和言語,避免傷害殘障同胞的自尊心。

    回覆刪除
  9. 同樣關於身心障礙者的一部影片”一公升的眼淚”,大家可能看過或聽說過。先不仔細跟各位探討片中的女主角因罹患”脊髓小腦萎縮症”仍積極面對人生的過程,對於片中女主角在特殊學校所遇到的女老師因堅持身心障礙的孩子在面對難題時要盡可能地做到與一般人的水準相符,而造成與學生之間的衝突的情節有深刻的感觸。就一般人的角度來看,可能都會覺得這位女老師會不會太苛刻,但當所有的學生盡自己的力量完成一場很棒的表演,學生們反而對這位女老師心存感恩,而不是恨意。呼應黃蕊老師所提到的,面對到身心障礙者的同時,若只是給予一味的憐憫與施捨,對這類的學生來說可能就是另一面的殘忍,適時予適度的幫助才是給予身心障礙者最大的尊重。

    回覆刪除
  10. 記得以前也有上過口足畫家謝坤山的課,如果也使用蘇老師的體驗教學法,我想得到的效果勝過講台上的千言萬語,加上最近要舉辦的城鄉交流活動,我想體驗教學是我接下去想要嘗試的一種教學方法

    回覆刪除
  11. 若不是發生自己身上,否則真的很難體驗身障者的不便,結果很可能是liki所說的"若沒有事後加以省思或引導,體驗的活動很可能變成一場遊戲"或許我們應該讓學生體會的是了解差異進而尊重差異.否則未經深刻理解的輔導可能對當事人是另一次無情的傷害.

    回覆刪除
  12. 蘇老師的體驗教學的另外一章-讓小朋友口咬著筆作畫---要小朋友寫出假如我沒有雙手的短文。
    培養孩子有一顆體貼的心,讓孩子去體會的除了身體的不便外,更深入去感受身障者的內心,學會如何體貼別人,如何去自覺那顆感恩的心,往後自助助人。
    愛與鼓勵,同情和自強都是一種學習,惜福,知福…幫助殘障朋友的一件事….是不是也可以試試也有一番收獲….

    回覆刪除
  13. 沒有親身經歷過,真的無法體會身障者的不便。學童透過師長安排的生命課程中,實際去體驗因為肢體的殘缺所造成生活上種種的不方便,讓學童能更珍惜自己平凡卻又無價的健康的身體,培養學童愛人愛物的胸懷,尊重每一個生命,心中有愛,有愛無礙,以積極樂觀的態度迎接生命中的種種挑戰。

    回覆刪除
  14. 同理心、感恩心及體驗均是生命教育著重的方式,藉由體驗讓學生深刻印象,進而內化為內心的感動。除了透過實際體驗之外,從社會學習理論的角度來看,由別人的經歷中,亦可獲得學習。另一種方式,就是讓他們更進一步的了解,因為孩子生活中接觸殘障人士機會不多,了解不深,不知道別人的苦處,因而失去了對人的尊重。透過實際的接觸殘障人士,深入的了解與其生活,由殘障人士分享其生活的不方便,也是一種可行之道。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