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2日 星期四

共同討論-兩次定期評量或三次定期評量?-請大家踴躍發表意見。

歷經幾次的討論下來,發現各位同仁深藏不露,發表的內容每每讓我驚豔。今天是作業抽查的日子,校長在看完所有人的作業後,問了幾個問題,我覺得很有意思,所以想提出來和所有同仁討論,看看能不能刺激我那已經快生鏽的小腦袋。
一、國語有14課,自然有4個單元,數學可能有10或11個單元,可是我們的定期評量是3次,大家如何訂定考試的範圍,有沒有什麼依據呢?
二、關於定期評量的方式與次數,大家的想法如何?目前所知的方式大約有3種:
        1、兩次定期評量-全紙筆
        2、三次定期評量-全紙筆
        3、三次定期評量-2次紙筆、1次多元
       大家對這些評量方式的看法如何?覺得那一種比較適合?
以上問題希望同仁踴躍提供意見,以做為下學期規畫的參考,感激不盡。

4 則留言:

  1. http://video.cw.com.tw/pages/public/movie/player/tv_player.jspx?id=40288124173953fa01173953fb4300a5
    這個連結是剛剛看的,洪蘭教授演講的擷錄,其中提到人腦有一好就沒有兩好,愛因斯坦的空間概念極度優異創造出全世界沒有五個人說明的清楚的相對論,但他的語言能力卻極差,在他欲出書的演講草稿中有極多的拼字錯誤,搞得好幾家出版社根本排不出版來。這讓我驚醒我們一味要求孩子要達到某一程度,但卻不像愛因斯坦的媽媽一樣,去發現孩子的長處,或許很多的台灣愛因斯的可能就此封殺了。我常為了歐凱彥的國語程度,寫錯字問題氣的半死,但有一次我轉了個念頭問他和同學,歐凱彥有什麼專長,同學很多都說有,他美術很好。這是個讓我意外的答案。
    林森國小班級人數少,問題引導、實際操作的教學方式是很可行的,但時間和課程進度的壓力仍是抹殺造能創意的原兇,只要有制式的評量,老師要跳脫考試框架就很難,但若沒有制式評量,要向家長呈現的學習成果又是一需考量的問題。
    曾想過教師自主的話,我從課程中挑選我上的完的單元,別為了趕課和成績,讓孩子能從實作課程享受上課的快樂,但課程架構循序漸進,環環相扣,也怕耽誤了學生學習的進程。
    但不管如何,改變就是一種實驗,而實驗就是需要修正,如果可以「不用紙筆評量」,一定是我們的行銷特色,市場區隔中獨樹一格。只是如何讓我們及外界檢視教學成效。

    回覆刪除
  2. 我們要對抗的是傳統舊有觀念的堅持,用測驗分數來衡量學習的成效,如果我們有能力改變,為什麼不試著改變呢?改變不一定會帶來進步,但要進步就要改變,這是我一直以來的想法(待續..)

    回覆刪除
  3. 這個我喜歡,窮則變,變則通!

    回覆刪除
  4. 我覺得其實可以以優缺點來論述:
    考兩次定期評量:
    優點:1可以訓練學生做更大範圍的複習,讓他們要養成複習的習慣。
    2進度更容易掌控,不用每6個星期為單位,一個星期上一個單元,遇到活動就無法照進度上。
    3減少紙張的使用。
    缺點:1容易引起家長疑慮
    2學生測驗成績低落????
    如果依我的想法,我覺得兩次評量的優點較多,不知各位如何認為呢?

    回覆刪除